《经济科学》
十八世纪下半叶,随着机器的出现,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结构发生了极大地改变,这种改变对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提供了强有力地推动。
在之后的岁月中,各种先进技术和科学理论层出不穷,现代物理学的基石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随之应运而生,让人类对世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有了科技的帮助,好奇心颇重的人类开始渐渐不满足于小小地球,无垠的宇宙开始成为新的探索目标。
经过对宇宙几十年的不懈探索,我们虽然知道了更多的奥秘,但有一个问题却如鲠在喉:像人类这样的智慧生命究竟都在哪呢?
就在大多数科学家对此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些人提出了一个颠覆认知的猜想:我们一直在他们的观察之下,甚至整个太阳系都可能是这些高级文明的实验室,而我们则是实验室中的小白鼠。
之所以做出如此惊人的推测,主要是因为提出者觉得,太阳系中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各个行星的位置。
按照他们的想法,尘埃在汇聚的过程中,大部分质量形成了恒星,而此时紧靠恒星区域的尘埃“渣子”,也会比边缘地带的“渣子”大且多,所以会形成体积较大的行星,而远离恒星的位置由于“渣子”小且稀,所以形成的应该是体积较小的行星。
但是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体积小的行星不仅没有在太阳系的最外侧,反而跑到了内部,这肯定是高级文明的刻意安排,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出现孕育生命的地球。
那么问题来了,大行星在太阳系外侧,小行星在内侧,如此不合逻辑的位置,真的是高级文明的刻意安排吗?
其实太阳系中行星这样排列,跟高级文明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这纯粹是“自然选择”。
我们都知道,太阳系形成于一片碟形的星云中,这片星云99.8%的质量集中在中心区域。当核心温度达到临界点时,核聚变被“点燃”,从而形成了原始的太阳。
太阳在刚形成时,向外释放了强烈的太阳风(粒子流),将附近的“残渣”吹向了远方,而残渣中一些尘埃因为较重,从而得以在太阳风中“幸存”下来。
由此,在距离太阳比较近的地方,形成了4个岩质行星,而距离太阳较远处,形成了4个体积较大的气态行星。
所以说,各个行星的位置完完全全是自然选择,根本不是高级文明为了让地球孕育生命,而刻意的调换过位置。
可能此时许多朋友心中又出现了新的疑惑:为什么同属岩质行星或者气态行星,在体积或者质量上,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别呢?比如水星的体积仅为地球的十八分之一。
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对太阳系八大行星进行逐个分析。在所有的岩质行星中水星最小,它的质量只有地球质量的5.5%,体积甚至比一些卫星还要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巨大的反差情况呢?经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水星虽然体积小,但是却拥有一颗巨大的内核。
由此科学家们推测,远古水星的体积应该是现在的两倍,之所以变成今天这样,是因为早期太阳极不稳定,水星的外壳被蒸发成了气体,然后被猛烈的太阳风吹走了,不然它现在应该跟金星差不多大。
除了水星,火星的体积和质量跟地球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它的质量仅为地球的10.7%。对于这种情况科学家们也提出了若干假说。
有的人认为,在原始火星形成的位置,是一个物质分布很稀疏的区域,所以形成火星的物质不对,从而造成了火星偏小的质量。
有的人则认为,木星和土星两个巨行星在形成初期位置不固定,曾经多次在远近轨道上来回交替,从而将火星区域的物质吸走了。
木星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它的质量不仅是地球的318倍,还比七大行星质量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大,而它之所以能够成为行星中的“老大”,主要离不开良好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