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科学》
【学术档案】
沈志远(1902—1965),马克思主义学者。原名会春,浙江萧山(今杭州市萧山区)钱清镇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底被党组织派往苏联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在共产国际参与翻译工作。1931年底回国,曾在上海暨南大学、北平大学、西北联大等校任教。1933年患伤寒病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抗日战争期间,在生活书店任副总编辑。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共同纲领》起草小组的成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出版总署编译局局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参事室主任。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民主同盟上海市委主任委员。著有《新经济学大纲》《近代经济学说史》《新民主主义概论》《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译著《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
沈志远是中国早期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先行者,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过程中的卓越传播者。
1958年,沈(衡山)钧儒老先生来沪,约见沈志远和徐铸成二人。据徐铸成回忆,那次会面时,老先生诚挚地对沈志远说:“我最初学马列主义,都是从你的书里学的,你是我的老师。不要灰心丧志,应该在考验中振作起来,你将来仍然是我的老师。”
走上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探索之路
幼年沈志远接受的是私塾教育,1913年他赴杭州求学,就读于浙江省立一中。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在学生队伍中振臂疾呼的沈志远却因此被校方“劝告退学”。那一年,沈志远17岁。
不久,他考取上海交通大学附中。毕业后到绍兴任初中英语教师。两年后,转松江景贤女中执教,教务长是中共早期党员侯绍裘。几经辗转,他又回到了母校上海交通大学附中任教务处副主任,出任教务长的是陈望道。此间,沈志远受到了《新青年》《觉悟》《向导》等进步刊物的影响,参加了“五卅”运动,并于1925年上半年经侯绍裘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12月,受中共组织派遣,沈志远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1929年6月,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莫斯科共产主义科学院中国问题研究所研究生。其间,任共产国际东方部中文书刊编译处编译,并参加了《列宁选集》第六卷集的中文版翻译工作,现场聆听过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报告。
正如其三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所说的那样:“面对积弱积贫的中国国情,无数仁人志士投身到救国救民的伟大爱国运动中。追求真理的沈志远自然投身到这一伟大爱国运动之中,并且试图寻找拯救中国的理论,在当时各种思潮异彩纷呈情境下,沈志远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探索之路。”
1931年12月,结束了整整五年的留苏学习和工作,沈志远回到了祖国,历任中共江苏省文委委员、中央文委委员和社会科学家联盟委员、常委。
一场伤寒病后,1933年夏,沈志远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即便如此,此后的日子里,他从未放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追求真理、阐释真理和传播真理的武器,也从未停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经济学、哲学书籍和文章的写作和翻译工作。在沈志远的全部著作、译著当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哲学作品几乎各占了一半。所以,有学者称“他是一位‘全栖'的马克思主义学者”。
1932年,沈志远的第一部著作——《黑格尔与辩证法》由上海笔耕堂书店出版。作者多角度论述了辩证法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革命的逻辑,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也恰恰是沈志远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指导思想。序言中,他如是说:“现代哲学不是别的,恰恰就是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论。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底宇宙观。”
1936年1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沈志远翻译的苏联米丁院士著《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 (上册)》(下册于1938年7月出版)。苏联曾多次尝试编写一本把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体系化的教科书,都没有成功,最后,米丁院士的这本教科书被斯大林定为苏联党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沈志远把这本书译成中文,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抗战时期,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罗瑞卿曾写道:“读几本哲学书,根据我个人的经验,首推沈志远所译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比较通俗易读容易懂。”(《关于军队中在职干部的教育问题》,刊于《八路军军政杂志》1939年2月第2期)。全书72万字,分为上册《辩证法唯物论》和下册《历史唯物论》。此后的20多年间,据不完全统计,上册再版了18次,下册再版了13次。为了避开国民党当局的书刊审查,该书出版时译者名时而出现的是沈志远,时而出现的是笔名“王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