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科学》
奥地利学派著名经济学家米塞斯曾举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自然科学与人类科学之间的差异:“你把一块石头扔进水里,它会沉下去;你把一根木棍扔进水里,它会浮起来;但如果你把一个人扔进水里,那么他必须决定沉下去还是游泳。”
这个例子很精辟。石头或树枝是没有思想,没有意志的,它们的运动方式完全由外部条件所决定。我们只需要了解一些客观的参数,比如外力大小,运动的物体质量大小等,就可以通过计算,得知物体的状态,并预测其后的发展。如果实际情况与预测不符,那是因为测量不准确,或者漏了某个参数,或者是据以计算的公式有问题,等等,都是技术性的原因,而不是因为石头或树枝存在某种科学无法解释的内在“思想”。所以人们会说,科学就是“测量和计算”。
但人不同,人被扔进水里,是由他自己来决定是沉下去还是游泳。这里有几方面的问题需要考虑,首先,人的行为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如果这个人不被扔进水里,他就不用决定是沉下去还是游泳。而且如果他完全不会游泳,那么也就没有游泳这个选项了,只能沉下去。其次,在存在不同选择的前提下,是由行为人本人来做出决定;第三,造成这种选择的情势本身,可能也是人的行为的结果——这个人是被另一个人扔进水里的。
在近代以前,自然科学尚不发达。人们通常把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的行为都解释为神的旨意,自然科学通过清除其解释中所有形式的拟人论而变得成熟,通过找到现象背后的物理学解释,科学思想得以发展进步。
自然科学的发展极大地改进了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这也促使人们将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于人类社会,然而,这恰恰混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根本性不同。
运用自然科学来研究人类,如研究石块和树枝那样,是把人的行为分解为可以客观测量的各种参数,建立模型,推导公式,进行计算,试图以此来把握人的行动的“客观规律”。然而,如开篇米塞斯的例子所阐明的那样,这忽视了人的主观性。自然科学的方法认为这种主观性要么是不存在的,要么是由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要么是可以从外部测量的。
吊诡的是,在这种“科学主义”的视角下,人的行为是被决定的,而不是自主的,这其实与古代认为是神的旨意来决定人的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处,然而却披上一层现代科学的外衣,从而更具有迷惑性,更难以被人质疑。科学家们,或者说经济学科学家们,成为神一样的存在。他们推销的是这样的理论,只要改变几个参数,就可以决定他人的行为,决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面貌。这其实是计划经济和各种干预主义经济政策的思想根源。
理智的学者早已发现了这种科学主义的问题所在,并提出了严重的警告。肯尼斯·博尔丁担心,在理解我们所处的混乱的社会世界时,数学建模的完美精确将不像不太精确的文学方法那么有效。有经济学家警告科学主义的道路不仅会导致对人和社会的错误认识,而且给人的印象是社会科学可以成为社会控制的有效工具。
实际上,当我们从社会科学中清除了目的和计划时,我们已清除了研究的主体。一个人不是石头,石头不能和我们说话。意图和意义这类的概念在自然科学中不起任何作用,但它们是社会科学的实质。
因此,经济科学作为人类科学,必须为人的主观性所造成的不确定性留下足够的空间。这种不确定性是无法通过更准确的测量、更精致的模型和更复杂的公式加以消除的。当然,人类科学既然能称之为科学,必然也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理解和研究主观不确定性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应当始终是人类科学最核心的任务所在。(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讲师)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