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科学》
「方志于都」志与史的区别
方志和历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现在还有许多人认为方志是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支,因为方志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历史书的巨大影响,章学诚说“志乃史体”,方志是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支,所以,这两者确实有不少相同之外。两者都要记载历史事实,都要服务当代;两者写法,也有某些很近似、很接近的地方。但是,两者又确实有很多的不同。“史遍天下之大,志则录一邑之小”。史和志有如下的特点和区别:
(1)性质功能不同
史书是学术性著述,注重“述史”,一般以时间、事件、人物等线索,倾向于纵向的发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研究,探索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故论述是史书的主体。志书是资料性著述,就是把事物横向分门别类地记载,只有记载而不论述。功能在“存史”,并以所存之史去实现“资治”、“教化”的目的。二者的要求不一样。
在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司马迁的《史记》里,就有许多论述的事例,如在《廉颇 蔺相如列传》里,开头第一句便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在这个句子里便用了一个良,这便把廉颇这个人物先作了肯定的评论,这是为下文论述廉颇与蔺相如两人之间的矛盾斗争,埋下了伏笔,以便于故事情节的展开,这就是史体。而志体在写人物志时,可不要先把人物写上“伟大”、“优秀”等按语,而只是把人物的具体事迹写出来,为社会为人民做了哪些贡献,或者做了哪些不利于社会和人民的事情,这就叫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就叫志体。志体,有时也追溯过去,它主要的是记载现状,就是把事物横向分门别类地记载,只有记载而不论述。
(2)内容有些不同
史书主要考察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中心轴线,记事集中,论述深入、系统,虽也有许多门类,却围绕着一个核心内容组织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线。其内容有政权的更替、社会的变迁、事物的兴衰、战争的胜负等等。志书主要考察事物的系统状况,围绕事物的基本面貌和各个横断面的历史、状态、结构、表征、内容等等,都在记述范围之内,平列叙事,并无明显的特定轴心。
一般说,史的范围较专、较约,志的范围则较广、较博。就以“大事记”而论,史和志都是“要事不漏”和“新事不丢”,但史则常因论述之需要或与该史有关,影响大且久者而记,而志则按志的范围影响大且久者,或为其本专业的要事,不记则缺,记则有补者而记。凡事物第一次出现,对国计民生有影响者,史可不需记而志则必记。
(3)写法不同
历史书要求史论结合,夹叙夹议,甚至可以以很大的篇幅来论证一个问题。地方志总的一个原则是记而不论,讲得通俗一点就是记述,而不是论述,它要寓观点于记述之中。
(4)材料来源不完全相同
史书的写作主要依据文献和考古发现,详古略今,论点集中,具有论述的特点。志书既利用文献,也注重调查采访,注意收集口碑资料,详今略古,分门别类,各成体系。因此,史可由一个或数人写成,如司马迁的《史志》,班固的《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及近代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都是一人或数人写成的。而志则须各行各业,兴师动众,有组织有领导,有经济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者和专业工作者共同来完成。
还有,志是当代人写的,史是后代人写的,譬如《元史》是明朝宋濂等人写的。《明史》是清朝康熙年间张廷玉、王鸿绪、张玉书等人写的。在清朝乾隆年间所编的《二十四史》,上起黄帝,下至《明史》,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史书。但就没有当朝的清史。《清史稿》是民国三年至十六年时由赵尔巽主编的。民国史呢,也不是国民党统治大陆的时候写的,而是我们近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写的,主要的原因是史是有评论的。在封建统治时期,史官是不敢对当朝的统治者发表评论的,文字狱的惨祸是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最惨痛的遭遇,轻则杀身,重则诛族。而志则是当代人写的,只记述不评论,便可无此诫忌。当然,我们现在的修志工作,是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建设,必须对党、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