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科学》
古玩科学仪器鉴定真的能代替老专家“掌眼”吗?许多人对艺术品市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总觉得这个市场水太深,唯恐上当受骗,不敢涉足其中。这种状况客观上造成了艺术品流通只是少数人的游戏,制约了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这样“指鹿为马”的事情在古玩鉴定圈屡见不鲜。曾有5名国内文博界知名专家,隔着玻璃鉴定一件玉衣,拿了几十万鉴定费,即联名签署一份价值24亿人民币的证书。犯罪分子以此为依据,骗取10亿银行贷款,造成银行近6亿元的损失。
鉴定市场乱象丛生
中国的古玩鉴定是一个大江湖,三教九流,花样百出,投机、造假、为钱而鉴定等现象层出不穷。整个古玩鉴定业又缺乏行业规范,一地鸡毛,乱象丛生。
没有一个专门的文物鉴定法,不能对鉴定部门、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的程序、鉴定失误的赔偿等作出明确规定。于是,一批所谓的鉴定专家,只认钱、不辨假,以至给赝品发“鉴定证书”的事例频频发生。
专家鉴定的局限性
由于古文物艺术品、艺术品市场的复杂性和眼学鉴定者本身在鉴定理论与技术上的不规范性,使鉴定结论的准确性、权威性,遭到某些置疑。
古玩真伪鉴定到底谁说了算,一直是困扰业界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同群体间因为知识背景的不同,经验积累的差异较大,因此难免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的现象。
真伪鉴定是古玩艺术史研究的基础,是古玩艺术品定价的核心。参与艺术品真伪鉴定的主要有三个群体:以文献研究为主导的学院派研究者,以博物馆收藏和实物研究为主要任务的文博专家,还有活跃在拍场、交易市场的以眼力立足的行家。三个群体各有所长,不同的群体和个人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于古物的真伪判定有时会出现分歧。
但眼下各类鉴宝活动邀请的嘉宾、专家,多是出自第三类鉴定人员。由于这类鉴定人员在获取资格证书时,不少人并未经过严格的分类考试、资质审核,鉴定水平良莠不齐,从而导致“伪专家”满天飞。也就形成了人人都能鉴宝,却没人来鉴定专家。
专家队伍本身良莠不齐,知识、经验,学历、经历不一,甚或加上品格修养、职业操守等原因,因此往往面对一件器物,在用料、工艺、造型、纹饰等方面,或把握不住其时代特征,不懂得造型、纹饰其所反映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与特质,造成鉴定结果的错误。更有甚者,有人根本不具备专家素质,在鉴定活动中经常说一些牛头马嘴之类的话。甚至不懂装懂,在那里故弄玄虚,或以一句“假的”、“仿品”之类的话了结本应是严肃的鉴定,其结果是扼杀了大批珍贵文物。
少数专家受经济利益趋动或为人情关系之故,在鉴定活动中,或在出具鉴定证书中,为赝品“开绿灯”;还有个别的所谓专家,在鉴定中不是对藏品负责,对藏家负责,面对同一件藏品,你要鉴定是真,我就说假;你鉴定是假,我就说是真,人为地制造眼学鉴定的乱象。
科学鉴定的必要性
所有这些乱象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一是对专家甚至对传统眼学,造成了信任危机;二是给市场造成混乱,给一些藏家带来经济损失。同时,也给传统的眼学鉴定提出了挑战,这就是对古文物艺术品进行更科学、更有效鉴定的呼唤!
人类离不开经验,但人类更需要创新。最近这些年,部分科技工作者为古文物艺术品鉴定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准确性默默地工作着,不少的科技工作者和单位根据各类古文物艺术品的属性与特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鉴定探讨,取得了不少进展,获得了不少数据,有的已经结出了成熟之果。
在古玩鉴定中,要相信科技的力量,比如一幅画,在大家都在争论是宋代还是元代的时候,仪器就能测出纸是什么样的纸,这样就大可不必争论不休。比如一个瓷器拿回来,我们判断是不是明清官窑,大价位的东西,无法肉眼判断,确实需要仪器检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