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科学

综合新闻

许健民:走好科学路上每一步丨风云卫星50年

来源:经济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1
“我只是做了一点点事情。”
回忆风云卫星五十年发展历程,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风云二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许健民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
许健民始终认为,风云卫星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几代人的积累,离不开团队中每个人持之以恒的贡献。团队成员之间在共同克服困难的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信任、尊重和友谊,是风云卫星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的真正“法宝”。
融入集体 和大家一起解决问题
1986年,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以下简称卫星中心)调整领导班子,许健民被调到这里担任主任。当时卫星中心领导由许健民、钱纪良、钮寅生、郭关生和任远征五个人组成。
“卫星中心领导班子成员,都是非常能干的。我在和他们共事的过程中,向他们学习了很多。”许健民说,中心党组书记钱纪良强调目标管理,他在任用处级干部的讨论中,重视候选人的思想品德素质;中心副主任钮寅生、郭关生是从航天部门过来的,熟悉卫星系统,也有管理经验,风云一号、风云二号两个系统的工程管理,分别由他们负责;中心副主任任远征出生在长征途中,名字非常有纪念意义,她为人特别坦诚,负责人事工作。后来,方宗义担任中心副主任,负责科研工作。
去卫星中心前夕,当时中国气象局邹竞蒙局长向领导班子交代:“要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不辜负组织重托,团结一致,互相帮助,有组织、有计划地把中国的卫星气象事业大大推进一步”。
现在许健民回过头来看,邹竞蒙对卫星中心领导说的这些话,就是毛主席说的“出主意、用干部”的意思 。“领导必须审时度势,不断地设定具体的组织目标,并调动他所掌握的力量,去实现目标,以此推动形势的发展和局面的改观。”
许健民刚到卫星中心时,对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知之甚少,甚至连什么是大气窗区,什么是吸收带这样的基本概念也不知道。“大家讨论问题时,都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
“由外行变成内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许健民很有耐心。他向卫星中心的同事虚心请教,从总设计师到操作员都问;卫星中心请北京大学尹宏教授来给职工讲卫星气象,许健民每次必听;卫星中心组织人员把欧美出版的专业书籍翻译成中文,他和同事把这些书读懂、译对,把基本概念都搞清楚……正是因为许健民让自己融入这个群体,成为卫星中心的普通一员,和大家一起去解决问题,卫星中心和他自己都得到了进步和提高。
许健民在卫星中心担任主任时,正值我国气象卫星发展的初期。卫星中心的职责,是完成地面系统的建设,在卫星发射以后,进行数据的接收、处理、分发的工作。此外还要使气象卫星尽可能更多地在国家的层面发挥作用。
1988年9月7日许健民、骆继宾、孙家栋等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观看风云一号A星发射。卫星发射成功让参与风云一号卫星研制的科学家们数千个日夜攻坚终于有了成果。
单位的职责,还要根据当时面临任务中的短版,具体化为可以量化、考核的组织目标,通过组织目标的实现,推动任务的完成。确立组织目标,要从对存在问题的精准定义入手。
许健民当时的做法,是到各个一线岗位上去跑,了解实际情况。在中心会议上讲话,许健民并不刻意追求面面俱到,他会坦诚地阐述自己对形势的估计、对大家工作的评价、对未来工作目标的看法。会后,业务骨干都愿意到办公室来找他,讲自己的看法。对于大家的合理意见和建议,许健民尽可能采纳,同时使自己的认识逐步接近实际。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已经接收国外数字化气象卫星资料,可以通过气象卫星观测到的辐射,推导出大气和地面的物理状态。许健民初到卫星中心时,包括火灾、水体、植被等在内的许多产品已经开发出来了。但是相关专业人员担心产品还不完善,未经核实不敢用;潜在的用户部门则怀疑气象卫星处理出图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许健民主张边建设、边应用,边开发、边服务,在实践中检验气象卫星产品的真实性,同时使产品发挥效益。
以1987年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监测服务为代表,卫星中心将监测到的火情图像资料及时传真到救火前线,为前线指挥提供了最直接可视的一手资料。可以说,大兴安岭火情遥感服务,开启了气象卫星遥感应用的先河。